君盛投资廖梓君:“双创”3.0时代产业资本如何掘金创投

2018-11-28 14:04:01 来源:中国证券网 作者:朱文彬

  上证报讯(记者 朱文彬)2015年,中国创业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横空出世,扶持“双创”的政策层出不穷。政策利好,加之中国广阔的市场和积蓄了几十年生产力的爆发,“双创”热情日益高涨、参与群体越来越多元、覆盖范围越来越广泛:从草根到精英、从城市到农村、从国内到国外……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创业投资市场,创新创业的平台支撑能力正不断提升。

  三年多来,我国“双创”蓬勃发展的背后,也遇到了一些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就相关焦点话题,上证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君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董事长廖梓君。

  君盛投资成立于2003年,是中国本土直接股权投资的先行者。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产业链”投资,以TMT、新能源、新材料、医疗健康、节能环保等泛消费行业为主要投资方向,从传统PE投资为主逐步延伸到VC阶段的投资,在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的国家战略指引下,有效地搭建起了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桥梁。目前,君盛投资已投资近百家优质企业,其中已上市/退出企业近30家,进入上市保荐期企业达15家,近50%的上市/退出高概率为投资人创造了稳健回报。

  上证报:怎么看当前我国“双创”的发展情况?

  廖梓君: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已逐步迈入“双创”3.0时代。

  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亿户大关,日均新设企业1.81万户,已经发布相关举措2000多条、成立双创示范基地120个、创客空间550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4000个,创新创业平台970个。

  从数字上看,中国“双创”市场烈火烹油,花团锦簇。然而,“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是每个投资人天天挂在嘴边的话。

  在“花团锦簇”的背后,也孕育着诸多问题与风险点。不是随时都能遇到“锦鲤”,但却处处都可能踩到“天坑”。

  上证报:为什么会这么说?具体有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廖梓君:随着“双创”引爆了整个中国创投市场,孵化器如雨后春笋般顺势而生。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公司、大企业趁着政策的东风进入这个行业,越来越多环境优美、装修新颖的空间开门招商。但举目四望,中国却并没有像YC一样成功的孵化器。

  YC孵化器2005年成立至今,地址从美国东北部的剑桥搬迁到西部的湾区,人员从4人扩展到19人,服务从短期的暑期夏令营到完整的创业生态系统。先后投资了超过1000+创业公司,聚集了超过2400位创始人,所有项目的估值总和超过650亿美元。这张成绩单相当漂亮。

  为什么中国没有像YC一样成功的孵化器?

  大家进入孵化器这个领域的契机有很多,无论打着怎样的概念或旗号,大多数最终还是无法摆脱走向地产行业的宿命。选择继续做公益还是商业地产,是大家目前做孵化器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商业的不公益、公益的不商业,都不可持续的。做孵化器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一定是给创业创新企业赋能。

  何谓赋能?还是以YC为例。

  众所周知,YC每轮投资额度非常小,每个入选YC的创业公司,一开始都会拿到12万美元的种子投资,然后它们会经历三个月的培训、包装,之后再进入外界投资人的视野。作为回报,YC会拿走创业公司7% 的股份,这个铁的规矩自YC成立起从未变过。同时,YC也并不提供办公场地给创业团队,但它却能孵化出诸多知名企业。YC的成功离不开其自身的强大的合伙人团队,离不开背后丰富的导师资源,以及能够将这些人脉资源与其自己投资的项目进行有效对接的中间平台。

  十年前,创业浪潮刚刚开始,创业者普遍缺乏经验,所以如果能获得业界人士和导师的指导是难能可贵的;然而,在创业环境已经相当友好的今天,不仅有大量资金涌入,创业者之间交流经验的渠道也越来越多,而且现在更多的是行业内创业,创业者对行业普遍有一定的了解。因此,现在的孵化器想要为创业者们赋能,应该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上证报:也就是说,政策春风之下,孵化器陷入了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一边是红红火火的创业热潮,一边是一批创业空间、孵化器面临倒闭和出局的困境。原因在哪里?

  廖梓君:一方面,面对创业风潮,孵化器通过租金来让自身尽快正常运营起来,这往往会盲目引进创业团队。项目缺乏引进筛选机制,入驻项目良莠不齐。实质上孵化器内不少项目空有想法,缺乏明确的盈利模式和运营规划。每个孵化器真正能孵化出来成功毕业的项目少之又少,“独角兽”更是难得一遇。

  另一方面,较为优质的孵化器项目估值基本上都是千万元级甚至亿元级别的。对标到传统硅谷孵化器的投资额度,基本在在几万到几十万美元之间,而这可能都不足以支撑一个中国的Pre A轮项目百分之一的份额。创业团队质量的参差不齐,优质的创业团队对于孵化器的需求不强烈,同质化的创业服务也让孵化器失去了核心竞争力。

  孵化器,不仅仅是公益,更应具备一定的投资属性。面对创业团队及项目时,应有自己的认识、主观判断及分析。要让创新创业真正惠及大众,孵化器在赋能能力、服务水平、投融资体系以及项目筛选体系建设等方面,还需要大力提升,从而真正让孵化器成为梦想花开的地方。

  上证报:在“双创”浪潮之下,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在加紧进入,目前看效果如何?

  廖梓君:步入“双创”3.0时代,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逐渐进入投资市场。但因为投资经验缺乏,投资策略不明晰,自身定位不准等问题,出现了许多不尽人意的案例。比如,华为和中兴是两家最早做直接投资的产业资本,因为效果不好,也不了了之。随后,中兴通过将创投公司独立出来,走完全市场化道路,才逐步步入正轨。

  产业资本做直接投资,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目前仍有一些产业资本做得非常成功,比如同样位于深圳的腾讯,就较为成功。

  上证报:怎么看腾讯的投资模式或逻辑?他们有怎样的经验?

  廖梓君:根据不完全的统计,2017年,腾讯投资了113个项目,其中A轮及A轮以前项目占项目总数的41%;而E轮以后、战略投资和PIPE(上市公司股权投资)的项目合计只占项目总数的25%。

  虽然腾讯的投资贯穿了企业从创业到成长的全过程,但相对更重视早期投资,具有明显的成长型投资特征。2017年,腾讯独立投资的项目只占投资项目总数的32%,与其他机构联合投资的项目占68%。其中,确认由腾讯领投的只有31%,而跟投的比例高达23%。

  由此可见,腾讯的投资风格其实更近似专业的PE、VC投资机构。它的逻辑在于,通过推动企业快速成长和增值来获得超额收益,从而促进自己业务版图的扩展。

  腾讯选择这一投资逻辑,其根源在于它的产业模式。腾讯营业收入和利润主要来源于游戏业务。在国内游戏领域,腾讯无疑是霸主,除了网易等个别企业还能独立运作以外,几乎被腾讯垄断。与此同时,腾讯凭借社交业务掌握了全网最大的流量入口,扼住了国内互联网产业链上游的流量和数据咽喉。依靠社交与游戏这两块核心业务,“企鹅帝国”得以迅速崛起并不断壮大。

  家大业大后,腾讯开始了“产业+投资”的双轮驱动战略。凭借流量和资本的优势,快速进入每一个赛道扶持现有的优势企业,推动其快速成长、增值,坐享股权快速增值的收益。

  也正是因为这种投资策略,我们发现了一个隐藏于背后的信息,“腾讯系”企业对腾讯流量的依赖性极高,一旦被投企业蛋糕做大,腾讯拥有绝对的分配主动权。看似人傻钱多的野蛮投资,其实环环相扣,每一步都有内在逻辑。

  上证报:那产业资本在投资“双创”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廖梓君:不难发现,对于腾讯这个家大业大、经验丰富、有底牌在手的产业资本来说,投资失败只不过是概率上的损失,总体影响并不大。所以流动性问题对它来说,显得并没有那么重要。然而,对于刚刚开始做直接投资的产业资本“新手”们来说,不考虑流动性,投资一些非常超前的项目,很可能带来大的风险隐患。

  另外,“新手”们经常陷入会带来业务协调性的幻想或臆想中。业务协调性意味着漫长的磨合期,做实业投资,对产业运营能力的要求其实远远高于成长型投资。

  虽然BAT、小米、顺丰等产业集团的投资项目确实有一定的行业预见性,但是千万不要迷信。对于投资标准,每个投资机构、每位投资人可能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和投资思路。所以,不要盲目跟投,更不要觉得他们投资的就是好项目。很多时候,适合别人的东西不一定适合自己。

  因此,在投资项目时一定要用资本市场的标准,要有一套深入项目核心发展内在的研究逻辑透视办法,尽量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联想到我们自己的一个案例,由于阿里的重金投资,火乐科技有了一个靓丽的股东背景,但是如果他们自身(研、产、供、销一系列经营)发展有问题,谁又能救得了他们?即使是阿里占股50%,也同样没辙。

  另外,还要考虑减少寻租空间、降低投资风险。与此同时,可以引导更多的创业投资机构向上游发展,“在伸手摘桃的同时,也适当地开荒植树”。

  步入“双创”3.0时代,风起云涌。在创新创业进程中,产业资本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借助资本以及资源的力量,创投结合,未来创新创业企业将获得更快更高质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