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铜融资市场监管趋严,青岛港发生的问题也让市场反思。铜融资模式如何?其融资的操作流程和风险点在哪里?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贸易商那里了解到铜虚假融资最大的风险来自融资客打通了某些环节,制造了假仓单,制造了仓单质押的泡沫。

  泡沫来自融资客打通某环节

  金属铜进口容易、出口方便的特性决定了它在中国有着多年的贸易融资属性。

  贵金属投资专家、兴业银行分析师蒋舒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如果铜融资被查了,目前替代还有一定的难度,很多金属不具备铜融资的属性。此前由于人民币单边升值幅度较大,贸易商都通过进口铜进行利率、汇差套利。

  据了解,铜贸易融资主要是国内由铜进口资质企业申请进口粗铜、铜精矿,通过国内银行提供信用证、保函,在国外银行借一笔钱,将借到的资金直接转移到国内换成人民币生息,几个月后再换成美元付款,同时可以获得利差、汇差套利。整个过程合法合规,因为确实有铜进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笔数越多,套利空间越大,有些是可以将铜金矿出口到海外子公司,来回倒腾套利。

  “随后出现的假仓单质押、仓单重复质押已经不是单纯的贸易融资套利的行为了。”蒋舒说。

  某铜业有限公司的贸易总经理王超(化名)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一般而言,贸易公司从银行拿到贷款额度,然后通过这个额度和境外公司签订进口合同,购买到铜之后会将铜通过几种方式处理,其中常见的一种是立刻转卖出去收到现款;另外一种则是抵押给银行获取货款。

  据王超介绍,如果严格转卖没有太大风险,既不承担转卖过程中突发的损失,资金还拿到了美元的利率,这是大型渠道融资的方式。

  但是,如果铜矿卖出条件不好的话,贸易商就会尽快将其变成仓单,并将仓单质押给银行。

  “名义上是质押,实际上走的也是买卖的合同,质押给银行,马上付98%的货款,相当于卖出去了,这样资金能够回笼。”王超说。

  据记者采访了解,除了上述两种方式外,还有一种就是变成一般贸易,将铜报关进来,那么就会涉及倒挂损失。

  “由于有利差,虽然存在国内外价格倒挂,但贸易商仍然愿意做。”王超说。

  那么,铜融资的漏洞出现在什么地方呢?

  全国铜融资都一样,它属于金融产品,整个流程比较规范,都在金融系统章程下操作,但是现在出现违规的是融资客将某个环节打通制造了假仓单,制造了仓单质押的泡沫。

  据记者采访了解,假仓单主要有两种模式。其中一种是:融资客户与港口搞好关系,然后将一定数量的铜开出远高出这个数量的铜仓单,现货和仓单不匹配,泡沫也会随之破掉;另外一种则是用一张仓单去多个银行质押进行贷款。

  据王超透露,近日青岛的问题就是假仓单事件。

  贸易商资金链承压

  在铜贸易商看来,现在市场有点过度放大了恐慌。

  王超介绍,之前将铜质押给银行也没有漏洞,目前,中国铜进口库存量在70万吨左右,青岛的几万吨铜中只有几千吨被人造假了。

  “就像银行贷款,大部分贷款都没有问题,但是仍有个别人拿着虚假资料骗贷,整个中国银行业骗贷的概率很低,但是仍然有人做成功了,所以,铜融资骗贷肯定也有成功的。”王超说。

  “现在铜贸易融资收的比较紧,观望情绪较浓,一收紧非常痛苦,所以,很多人可能资金链会出现问题,有的银行选择直接不质押了,有的选择可以质押,但是要选择指定的仓库,而且量也收紧,大行体量大,收起来比较明显。”王超说。

  蒋舒认为,短期内铜的价格不会太大变化,美元逐渐走强,整个美国经济复苏对铜有一定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