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市场经济最活跃的地区,长三角率先迎来了经济增速下滑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冲击。在国务院出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措施、要求信贷资金“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后,为深入了解长三角地区小微企业的生存状况及目前的金融支持满足度,6月下旬,上证报记者兵分两路来到浙江和上海进行了为期近10天的调研。

  在走访了当地银监局、商业银行和部分企业后,记者发现,作为长三角地区经济体系“毛细血管”的小微企业,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和不确定性,也导致小微企业信贷需求萎靡。但记者也看到,监管和金融机构通过创新服务手段,仍能够创造出有效信贷供给,从而打开金融服务小微实体的空间。有识之士呼吁,在商业银行高拨备的情况下,应提高对不良反弹的容忍度,避免因过度考虑风险,而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裹足不前。

  “我们的很多供应商倒闭了。”东方之星总裁邓超锋在与上证报记者交谈时,难掩惋惜之情。

  专门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东方之星位于浙江义乌,在海外经济衰退的大势下,它也难免受到影响,“过去外商来要订5条货柜,现在减少到了2条、3条。”

  这是浙江中小企业的一个缩影。作为经济体系“毛细血管”的小微企业,虽不至于用“孤鸿遍野”来形容,但目前仍面临着很多困难和不确定性。

  在供应商与采购商之间充当“桥梁”的东方之星却在这一轮外贸企业困境中挺了下来,并神奇地拓展了贸易量。这一定程度得归功于“e透”这种供应链融资。“我们是全国唯一一家给外国的个体工商户提供融资的企业,正是这个核心竞争力使得我们的贸易量在上升,否则也得下降。”邓超峰暗自庆幸。

  向他们提供“e透”产品的正是国内的一家银行。这个小小的例子也映射出记者调研时发现的一个现象,面对中小企业的困境和信贷需求的下滑,银行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通过主动创新产品,贴近小企业实际,积极创造有效信贷供给。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大背景、大要求下,银行的这种改变格外重要。

  小微生存状况困难

  在浙江,有超过99%的企业都是小微企业。而在调研期间,记者看到和听到最多的是“企业现在的情况很困难”

  在浙江,有超过99%的企业都是小微企业。尤其是义乌,不仅是中国进出口贸易最为核心的地区,也是中国中小制造企业的中心。在某种程度上,义乌中小企业的情况代表着全国中小企业的现状。因此,浙江的情况也往往被称作小微企业发展的先行指标。

  “我们的供应商最近很多都垮了”,义乌一位专门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人士给记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有一个同学是做五金建材的,他的业务原本在当地数一数二。可是由于经营情况不好,去年下半年他不得不把义乌市区的一个工厂关了,但是在义乌荷叶塘镇还留了一栋楼。前些时候他说,现在荷叶塘镇的工厂有400个工人,在满负荷运转的情况下,一年纯利润是70万元。但如果不搞生产了而把这栋楼租出去,一年租金有50万。我想这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不过,这位人士告诉记者,他朋友还在维持运转荷叶塘镇的工厂,等待着经济的回暖,“如果现在连这里的工厂都关掉,将来想再重新开工,付出的成本会更高。”

  在浙江调研期间,记者看到和听到最多的是“企业现在的情况很困难”。

  在江苏采访期间,恰逢农信社改革十周年座谈会召开,记者也采访了山东农信社理事长宋文瑄。在谈到小微企业的发展境遇时,宋文瑄忍不住说,山东的情况也不乐观。据宋文瑄介绍,山东的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处于艰难支撑阶段。受经营大环境影响,中小企业扩大再生产意愿降低、资金需求减少。根据该农信社对存量客户的资金需求调查,中小微型企业中有44.65%的企业计划今年扩大生产规模,较去年下降3.43个百分点;维持现有规模的占48.84%,较去年上升7.2个百分点。有贷款资金需求的企业占比为31.42%,较去年下降8.62个百分点;明确表示没有新的贷款资金需求的企业占比为24.19%,较去年上升了9.85个百分点。

  更让人担忧的是,低迷不仅仅限于生产领域。受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农业领域也受到了牵连。宋文瑄告诉记者,农产品价格整体处于下行趋势,这大大影响了农产品生产、收储户的积极性,农副产品的周期性及价格不稳定性严重影响信贷投放,部分存量客户待资金回流主动归还贷款,扩大生产、存储初加工等意愿明显减弱,导致农信社农户贷款增长明显放缓。

  上海银监局副局长蔡莹表示,全国经济增速由两位数增长放缓至个位数,“在这个大背景下,现在信贷有效需求肯定跟经济两位数增长时的信贷需求不是一个概念,客观上增长率会下降。”

  提高不良贷容忍率

  为了促进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投放,监管部门也在适度增加容忍度。据了解,在有些地方,银监局将不良率的控制标准交给了银行

  “两个不低于”是银监会为了推动银行增加小微企业的贷款而在2010年提出的一项要求,要求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不过,随着企业的需求下降和此前三年已形成较高的基数,部分银行和银监部门开始担心,今年小微贷款“两个不低于”的任务完成有困难。

  宁波银监局监管一处处长严斌介绍,虽然宁波的经济正在稳步向好,但小微企业并没有太旺盛的需求,“从去年开始,我们就觉得‘两个不低于’非常艰巨了,主要的困难在于原来经济好的时候投资需求很热,但现在下降了。虽然银行在积极推动,但企业的需求没有那么旺盛。此外,近两年银行连续推动小微贷款,在基数比较高的情况下,继续保持高增长很有难度。”

  建行宁波分行行长苏克说:“浙江的小企业不是没有需求,但他们面临着经济方面很大的考验。他们的需求可能很大程度上不一定是在扩大生产能力、扩大规模方面,而在于渡过难关。”

  然而对于这种需求,迫于不良率等监管考核压力,大银行颇有无能为力之感。“小企业在渡过难关的过程中充满了变数,作为银行来讲,必须要仔细考虑和斟酌,”苏克坦言,“建行宁波分行今年上半年已经发放了十几亿元的贷款,这其中有个必要条件,即必须要银行看得准的企业,才能发放。”

  而为了促进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投放,监管部门也在适度增加容忍度。据了解,在有些地方,银监局将不良的控制标准交给了银行,允许银行根据自己的情况掌握。“银行不会乱来的,一些银行总行层面有很严格的要求,另外他们风险防控的意识也十分强烈”,一位地方银监局的人士说。事实上,上海农商行已经将科技类企业、小微企业的不良贷款容忍率提高到了3%。

  上海银监局副局长谈伟宪直言,对于小企业的不良贷款率要扩大容忍度,他认为,死守1%其实是不行的,那样将把大量的小企业阻挡在银行的门槛之外,从而降低了小微企业融资的可获得性。宁波银监局局长吉明则指出:“容忍度不是一个数字的概念。数字我们不提,我们只是表态要求银行各自去研究。基本的原则是,容忍度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1至2个百分点。”

  相比浙江,上海的小微企业贷款情况相对较好。谈伟宪介绍,一季度除满足银监会要求的“两个不低于”外,上海单户授信500万及以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6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幅54.33%,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幅44.79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小微企业贷款增幅39.8个百分点,完成了上海银监局自己规定的“四个不低于”。

  记者了解到,尽管部分地区的需求低迷,但地方银监部门也在想方设法地采取措施,推动银行和企业达成一致。“今年我们举办了小微企业的宣传月,希望通过一系列政策,在年底争取达到‘两个不低于’。”严斌说。

  尽管有难度,但吉明认为“两个不低于”必须要提,这是一个导向,“去年我们完成了‘两个不低于’,今年完成困难比较大。但困难比较大是句笼统的话,具体分析,可能有些银行的困难比较大,有些银行远远还不够,还必须在小微企业的发展、支持方面继续加大金融服务的力度。”

  据介绍,今年小微企业的资金成本比以前有所下降,但仍在基准利率之上。“去年上海银行业的小企业贷款定价约为10%,今年估计在7%,下降了约3个百分点。”谈伟宪说。

  “因为总体而言,小微企业还是一个相对风险较高的领域,作为商业银行来说,也是一种商业行为,所以总体还是相互匹配的,”严斌说,“对于总体向好、出现客观困难的企业,银行也可能给予一个基准利率,这是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的一种措施。”

  金融创新服务小微

  记者在上海调研时了解到,上海银行与文化发展基金会建立了项目评审机制与银行对接的合作模式

  一些企业在生存与倒闭的分界线上苦苦挣扎之时,也有一些企业和银行凭借不断地创新,在防范风险和提供服务上找到了共同的诉求点。总部位于杭州的浙江科维节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幸运的企业。

  “能遇到杭州银行,我是很幸运的。”科维董事长林永辉告诉记者。科维是一家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为用户提供循环水领域节能改造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家推动节能改造的背景下,企业订单大幅增加。同时,合同能源管理属于一次性先投入,未来分享用能企业节能收益的模式,企业急缺项目履约的资金,但抵押物不足。

  由于担心没有抵押物而在未来出现风险,林永辉曾经被不少大银行拒绝过。“合同能源管理在国内当时做得并不多,但杭州银行看到了我们公司的实力,四十多家大型的钢铁公司都是我的客户,这些客户的资质都是非常好的。所以杭州银行为我们设计了专业的合同能源管理融资,以未来收益质押的模式,持续给我们贷款,我们就有钱去给客户做项目。这样一来,这盘棋就活了。”据介绍,杭州银行对科维的授信已经从最初的3000万元增加到了目前的8000万元。而逐渐成长的科维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造,准备在A股上市了。

  在义乌,从事国际贸易的东方之星控股集团也像科维一样,在工行义乌分行的帮助下实现了发展壮大。而“e透”产品的全面启动,也让东方之星从本轮外贸企业的困境之中脱颖而出。东方之星总裁邓超锋介绍说:“义乌的交易量在逐年下降,我们公司的情况之所以会好,是因为我们有‘e透’这个产品。我们是全国唯一一家给外国的个体工商户提供融资的企业。正是这些核心竞争力使得我们的贸易量在上升,否则我们也是下降的。”

  所谓“e透”,其实是一种供应链融资模式。对于东方之星这种专门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来说,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让它的供货商和采购商都面临着因资金不足而无法进行正常交易的窘境。“以前的交易模式是,货物采购之后可能要在海上漂1个半月左右,然后那边的采购商可能要达到一定的销售量,有时要拖个两三个月才能把钱付过来。对供货商来说,由于缺钱,接新的单子就非常难。”义乌工行娄创新行长告诉记者。对银行来说,如何了解贸易的真实性,以及贷款实贷实付的要求如何实现,是银行如何参与其中的难题。

  “对东方之星来说,它拥有这个渠道,现金流和物流都在它那里”。所以,工行决定尝试与东方之星进行ERP系统对接。这样做的好处是:“他的ERP系统是从客户下单开始,每一个环节我们都能清楚地看到,数据也能够及时地传到我的银行里面来。只要采购商签了收货确认书,ERP就可以自动发送指令给工行,工行自动付款给他。钱是不经过企业的,这也防范了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问题。”娄创新说。

  “这套系统解决了外商资金不足的问题。这其实就像一个电子商务平台,单个鸡蛋是不可能卖出好价钱的,但如果你是一篮子鸡蛋,然后去跟人家谈,你的筹码就加大了。我们就是起了这个篮子的作用。”邓超锋形象地比喻。

  银行的创新不仅仅体现在产品设计上。记者在上海调研时也了解到,上海银行与文化发展基金会建立了项目评审机制与银行对接的合作模式,为文化项目提供融资。这种合作方式在国内也属于首创。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郦国义形象地概括:“基金会把关内容,银行把关贷款资质。基金会做了银行的制作监理。”

  上海银行副行长贺青介绍说:“简单看,文化产业贷款空间很大,但金融支持文化实则存在不少问题。譬如文化企业的创意和知识产权在评估、抵押和交易流通中都存在问题,价值难以衡量。” 郦国义也坦言:“内容产业最复杂的就是文艺创作这块,文艺创作的不确定性很高,比如电视剧行业1/3赚钱,1/3亏损,那银行贷款质量怎么保证?因此,我们就希望银行的贷款评审机制跟基金会内部的评审机制结合起来。”

  这种模式自2010年开始运行,到现在还没有出现因为“内容”而造成一笔不良。上海银行人士也透露说,通过基金会审批的文化产品,上海银行可以提供利率优惠,下浮5%-10%。截至目前,上海银行的文化产业贷款的不良率为0,也没有发生逾期。

  困扰小企业融资的另一个难题则是信息不对称。为解决这一问题,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从去年开始搭建“上海银行业小微企业信贷产品信息查询平台”,平台基本覆盖上海各类主流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可以“货比三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

  “这个平台让80后的创业人有平等的地位与银行交流,”拓及轨道的经营者是个年轻的创业者,“之前也跑了一些银行,但是接触过程中还是觉得门槛很高、产品不合适。”而就是通过这个类似于网上“超市”的平台,他了解到中信银行正在推广“担保贷”产品,便主动与中信银行上海分行取得联系,提出融资需求,并最终实现了2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