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iFinD统计发现,自去年6月24日至今,场内股权质押融资业务正式开闸一年来,券商开展股权质押次数达1535次,市场占比超过45%,已占据该项业务的“半壁江山”。
   后来者已然居上。

  6月24日,券商的场内股权质押融资工具——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开闸将满周年,而一年以来,上市公司股权质押融资的市场格局已然出现新的变化。

  记者根据iFinD统计发现,自去年6月24日至今,场内股权质押融资业务正式开闸一年来,券商开展股权质押次数达1535次,市场占比超过45%,已占据该项业务的“半壁江山”。

  与以往股权质押业务的主角以银行和信托公司为主不同。近一年来,随着场内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的启动,券商从事的股权质押次数已超过了银行(973笔)和信托公司(559笔)作为质权人业务数量的总和。

  在业内人士看来,股权质押融资业务的崛起,与其操作效率较高,且券商具有较多客户资源的优势不无关联,而在该类业务持续开展之下,未来券商或将获得更大比重的市场份额。

  但值得注意的是,股权质押业务量激增背后,以资管产品为载体作为银行资金“通道”的情况仍然较多存在,而这也意味着,快速增长股权质押业务或仍存相当程度的“虚肥”。

  银信“江河日下”

  去年6月24日,以《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及登记结算业务办法(试行)》为依据的场内股权质押融资业务启动,“开闸”近一年来,券商的该项业务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iFinD显示,近一年以来,券商为质权人的股权质押次数达1535次,同比暴增超13倍。

  在场内质押式回购开闸前,股权质押融资曾是银行和信托的天下。数据显示,前年年中至去年同期内,银行和信托公司作为质权人的股权质押业务市场占比分别为44.89%和40.76%,二者合计占比高达85.65%;而同期内券商股权质押次数仅为106次,占比仅为4.86%。

  随着券商的崛起,银行、信托的市场占比正渐渐没落。

  据记者统计,一年来,银行作为质权人的占比滑落至29.40%;而信托受到的影响更明显,除占比降至16.89%外,业务笔数由去年同期的890笔下滑至559笔。

  “在这个业务上,券商已基本干掉信托了。”华泰证券一位资管人士表示,“券商做这个本来就有优势,场内质押式回购效率更高,而且折扣做得也更能满足融资客户的需求。”

  不过券商在加权平均的质押股份数上较银信仍有距离。近一年中券商每笔股权质押股数(加权平均)为2579.13万股/笔;低于银行和信托的3281.05万股/笔和4580.97万股/笔。

  这也意味着,与银信类机构不同的是,券商更侧重小额融资。

  ”

  虽然券商领先一步,但其行业内部的竞争亦日趋激烈。

  “这块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几乎成了拼成本和折扣率。”华东一家券商人士称“像以前看到光伏(行业)、有亏损的创业板都不好接,现在也要做点,但是要从折扣率上控制风险。”

  具体到机构方面,自去年6月以来,共有71家券商(含资产管理子公司)以质权人的身份参与了股权质押融资业务,其中中信证券、国泰君安证券和国信证券分别以135笔、118笔和104笔交易位居前三。

  增长背后的“通道业务”

  促使券商股权质押业务提速的一个原因,在于券商的部分项目从信托公司的“回流”。

  “质押式回购出来前,券商就在做股权质押,但没有好平台,通常要借信托计划来做质权人。”前述华泰证券人士指出,“以前市许多信托的股权质押单子,其实背后是券商的项目。”

  另一方面,券商股权质押业务激增背后,也仍未脱离银行资金借道投资“资管受益权”而产生的通道业务。

  记者获得一份资料对该业务的描述为,“股权质押银证合作业务,即银行以资金池对接或代销资管产品来提供业务资金并获得收益,资管产品则在银行托管,为银行创造中间业务收入。”

  “我们一直在寻找适合做股票受益权的项目合作,最早也是和信托做的。”深圳某股份行人士透露,“后来券商报的项目多了起来,所以也开始走券商通道。”

  “这种项目的融资方首先要是银行的授信客户,只要这类客户持有上市公司股票,其股权质押就能作为担保措施的一部分。”该人士指出,“银行是通过投资质押股票的资管受益权来完成对这类客户的放款的”

  不过前述资管人士坦言, “如果是给银行做通道,项目还是银行的,券商就只能拿不足1%的通道费。”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与当下创新业务增多而券商的资本金不足的矛盾有关。

  “有段时间我们为了融资融券也把股权质押等业务都停了,创新业务多了以后,券商资本金不足也是常有的事。”前述华东券商人士坦言,“融资工具太少了,如果把融资工具放开,让券商做大资本金,这个业务也会比较赚钱。”

相关新闻